Golang 垃圾回收原理

Golang 垃圾回收原理

tk_sky 155 2024-02-22

Golang 垃圾回收原理

背景

垃圾回收 GC 是一种内存管理的策略,垃圾收集器基于 runtime 在用户程序之下进行后台运作,根据一定策略回收用户不用的空间。

使用 GC 有下面的优势:

  • 可以向用户屏蔽内存回收的细节,避免手动管理内存
  • 以全局视野管理内存,避免不同模块的临界资源加大开发者的心智负担

也会引入一定劣势:

  • 降低了内存管理的性能上限,无法绕开gc机制的限制
  • 为程序增加了额外的成本,维护额外信息管理内存情况,甚至可能 stop the world

综合来看,除了少数比较追求极致性能的项目,在大多数的业务开发里 GC 可以极大帮助降低开发压力,提高开发速度。

垃圾回收算法

标记清扫

标记清扫顾名思义,分为标记+清扫两个步骤:

  • 标记:标记当前还存活的对象
  • 清扫:清扫未标记的对象

类似排除法,找存活对象而非垃圾对象来完成清扫。(和我的 IDL trimmer 的思路一样)

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,因为清的是全部扫剩下的内容,经过几轮清扫以后,空闲的内存块很可能是碎片化的零散分布,产生内存碎片。这样不利于大对象的再次分配。

标记压缩

标记压缩是对标记清扫的改进,在第二步清扫的时候会对存活对象进行压缩整合,让空间更紧凑,不产生内存碎片的问题。

这个方法会导致一些压缩开销,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复杂度。

半空间复制

这是 java 的 gc 采用的一种策略,会将 gc 作为分水岭划分内存,其实本质是一个空间换时间的策略:

  • 分配两片等大的空间,fromspace 和 tospace
  • 每轮只使用 fromspace
  • gc时,将 fromspace 的活对象转移到 tospace 里,转移的同时对空间进行压缩整合

image-20240221223856417

这样既用压缩解决了内存碎片的问题,又避免了太多的压缩时间复杂度。缺点就是比较浪费空间。

引用计数

引用计数是另一种反向策略,对对象的引用进行计数,这样在 gc 时直接删掉计数为0的即可。

  • 对象被引用一次,计数器+1
  • 对象被删除引用一次,计数器-1
  • gc 时,删掉计数=0的对象

但是,如果这样朴素的实现,没有办法解决循环引用或者自引用的问题。

Golang 垃圾回收机制

三色标记法

三色标记法是 Dijkstra 提出的一种算法,是一种标记清扫算法的实现:

  • 将对象分为黑灰白三种颜色
  • 黑:对象自身存活,且其指向对象已标记完成
  • 灰:对象自身存活,但其指向对象还没标记好
  • 白:对象尚未被标记到(或者是垃圾对象)
  • 标记开始前,将根变量(全局对象、栈上的局部变量等)置黑,将其指向对象置灰
  • 从灰对象出发,将其锁指向对象都置灰,然后将当前对象置黑。
  • 标记结束以后,白对象就是不可达的垃圾

golang 采用三色标记法进行垃圾回收。

并发垃圾回收

在 golang 1.5 之前,GC 时需要停止全局的用户协程,也就是 stop the world,然后进行 gc,再恢复用户协程。这样是实现比较简单,但用户程序的性能就比较难看了。

在 1.5 版本之后,golang 引入了并发垃圾回收机制,允许用户协程和后台 gc 协程并发运行,从用户视角看体验就好了很多。然而,并发垃圾回收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。

并发垃圾回收可能导致漏标,也就是部分存活对象没被标记到导致被删掉。这是因为并发下用户协程删除、创建引用,以及 gc 协程涂色都是非原子的,可能会出现 race (不是说真的会data race,只是会因为非原子操作产生步骤间并发的问题,例如gc协程将某对象置黑后用户协程又为它添加了对其他对象的引用,另一个对象就无法被扫描),导致有些节点漏标记而被删除。这个问题是不可接受的,可能会导致致命错误。

此外,并发垃圾回收也可能出现多标的问题,也就是部分垃圾被误标记从而没法及时回收的问题。条件也是非原子操作的步骤间冲突,例如在置灰后被用户协程删除引用的,之后也会被置黑,但他事实上已经是垃圾了。错标没有那么不能接受,因为在下一轮 gc 中它还是可以被回收。

屏障机制

为了解决上述引入并发 gc 导致的问题,golang 引入了屏障机制。

漏标问题的本质是扫描完成后黑对象又去指向一个已经被灰/白对象删除引用的白对象。

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源是两个:

  1. 黑对象指向了白色对象
  2. 之后灰色对象到它之间的链路上的白色对象被破坏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可以用下面的方法:

  • 强三色不变式:使白色对象不能被黑色对象直接引用
  • 弱三色不变式:白色对象可以被黑色对象引用,但从某个灰对象出发仍然可以到达白对象

要实现强三色不变式,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插入写屏障( Dijkstra barrier)。这种屏障机制类似一种回调保护机制,也就是在完成某个动作前必须完成屏障设置的内容。插入写屏障保证在黑色对象指向白色对象前,会先触发配置修改白对象为灰色,再建立引用。

要实习弱三色不变式,可以实现删除写屏障,保证在一个白色对象即将被上游删除引用时,触发屏障将其置灰,然后再删除引用。

看起来这两种屏障二选其一即可解决漏标的问题。至于误标记,留到下一次 gc 即可。然而,对于栈操作,可能会出现用户协程中的频繁轻量级修改,如果每一次都要触发屏障插入代码,可能导致性能瓶颈。为了避免这个性能瓶颈,golang 1.8 之前的版本都会引入一个 stop the world 阶段,对栈对象的处理进行兜底,重新扫描清除白对象。

混合写屏障

然而,一次 stop the world 可能导致很长的停滞,所以 golang 1.8 引入了混合写屏障机制:

  • gc 开始前,对每个栈进行扫描,将每个栈上可达对象全部置黑(不用二次扫描,不会 stop the world)
  • gc 时,栈上创建的新对象直接置黑
  • 堆对象正常启用插入写和删除写屏障。

这样,导致问题的 堆和堆、堆和栈之间的引用-解引用 条件就可以被插入写和删除写屏障破坏;对于一个栈中灰对象A删除C的引用、另一个栈中黑对象B建立C的引用的情况,假若B的这个C的引用来自于B的同栈,那么必然存在经灰色节点到C的路线,或者C被置灰;除此之外的唯一可能是这个引用是经过对A的间接引用来的,但如果是这样,A一定会被升级到堆里,会过屏障,因此直接排除。

所以,混合写屏障可以满足并发 gc 的要求,并且无需为栈添加屏障或经历 rescan 导致的长时间 stop the world。

内存碎片问题

另外前面提到,标记清扫算法会产生内存碎片。但其实,在内存管理部分(见 http://mcyou.cc/archives/1707484030538 ),golang 使用了类似 tcmalloc 的机制,根据对象大小分配到相应的分级块中,从而减少了不可控的散乱内存碎片问题,将外碎片转换成可控可量化的内碎片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标记清扫带来的内存碎片问题,从而直接避免采用复杂度更高的标记压缩算法。

分代垃圾回收?

那为什么 golang 不用 java 同款分代垃圾回收机制呢?

分代算法主要是将对象氛围年轻代和老年代等等,然后用不同的 gc 策略分类讨论。但是考虑到 golang 是一门强编译型语言,在编译的时候就存在内存逃逸分析,将生命周期短的直接分配在栈上,并以栈为单位对这部分对象直接进行回收。而类似 java 的分代机制是一种运行时的优化技术,需要维护对象的有关年龄信息等,会引入对应的复杂逻辑。考虑到 golang 已经在编译时完成了逃逸分析,所以没有必要再引入这些额外的成本。

总结

一段话总结 golang 垃圾回收:

golang 采用三色标记法和混合写屏障机制来完成垃圾回收,将对象分为黑白灰三种颜色进行管理,采用并发 gc 的方式来缩短用户程序 stop the world 的时间,使用混合写屏障来确保并发 gc 下不会出现误清理问题,对堆空间启用屏障而栈空间不启用,避免对栈空间再次扫描而延长 gc 耗时。配合多线程内存分配模型,三色标记法也可以尽量减少内存碎片的产生。